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人民文学》杂志从2010年开设“非虚构”写作栏目以来,“非虚构”俨然成为文坛的一个热词,许多其他文学期刊也辟有类似“非虚构”的栏目。有论者据此认为,“非虚构”已成为当前文学期刊的一种“集体转向”,或是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非虚构”写作的盛行有诸多原因,在笔者看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即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话语反动。

当下社会,虚构已成为一种社会表征。一方面,在网络所创设的虚拟空间中,信息代替物质,符号代替身份,生活不是“身体”的生活,生命不是“物质”的生命。真实与虚幻的界限已变得模糊,这与庄周梦蝶中“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也?”的寓意颇为相似。另一方面,在当下的社会中,现实已裂变为一个庞大的符号系统,一切都被符号化,消费者本身也失去了主体性。日常生活颠倒过来,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在虚构生存的时代,真实与真相已变得稀缺。

我 们生活在把虚构当真实的社会空间中,虚构的“真实”覆盖并引领我们的日常生活,比如:被人为操纵的体育竞赛、名人的“虚假捐款”……社会上各种虚构或虚假的故事已远远超出文学的虚构与想象能力。同时,虚构故事的泛滥致使虚构本身的魅力日渐衰减,尤其是网上那些无厘头的穿越小说更让虚构变得不再神秘。置身于这样的环境,文学似乎不再需要虚构,因为与媒体炮制的那些“虚构的真实”相比,文学虚构反倒意味着与真实生活的某种疏离。绚烂之至归为平淡,文学不得不返璞归真,追求另一种表达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历史讲述、旅游散记、个人回忆录等非虚构文学也具有一种“超越”社会的文学功能。在虚雾弥漫之中,读者更钟情那些能够写出实感和真相的读物。可见,当下的文学创作由虚构转向非虚构,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在现实远远超出艺术家的虚构能力时,文学只能返璞归真,寻找一种“非虚构”的表达方式,这也许是非虚构重新获得“文学”意义的社会学解释。

需要指出的是,非虚构如果过分张扬,文学是否会滑入死亡的另一端?毕竟,文学仅有真实性是远远不够的,与现实生活保持某种距离是文学审美的内在要求。从《的几部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非虚构作品来看,这些作品关注民生,切中时弊,展现了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宽宏视野。阅读这些“非虚构”作品,我们有更多真实可感的“社会”体验,但也少了一些“文学”的体验。读者不免生疑:非虚构文学作品与历史叙事、新闻调查等有何实质性区别?在我们看来,伟大的作家不应该只是一个社会报告人,更应该 是社会的精神阐释者;优秀的作品并非亦步亦趋地呈现现实,而当以语言为手段,为我们建构具有精神内涵的“另一个世界”。诚然,我们无意责难这些非虚构文学,只是想提醒,写得好看,依旧是文学的生命底线,也是衡量平庸之作与优秀之作的基本尺度。

(选自《文学报》,有删改)

1.下列对“非虚构”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虚构”成为当前文学期刊的一种“集体转向”,源于《人民文学》杂志的一个栏目。

B.“非虚构”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尽管其盛行原因十分复杂。

C.社会上的虚构或虚假的故事远超文学的虚构与想象的能力,使得虚构不再神秘。

D.社会环境使得文学似乎不再需要虚构,与媒体炮制的那些“虚构的真实”相比,文学虚构与真实生活有疏离感。

解析:B项,“‘非虚构’已经成为文学发展的一种‘新的道路和方向’”错,据原文可知这是“论者”的观点,不是文章观点。

答案:B

2.下列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文学上的“非虚构”盛行,在作者看来,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当下虚构社会的一种反动。

B.虚构成为社会的表征,虚拟空间中信息代替物质,现实裂变为符号,真相变得稀缺。

C.在将虚构当做真实的社会空间里,虚构的“真实”处处存在,使得文学不得不返璞归真。

D.文学由虚构转向“非虚构”有其自身的社会原因,而读者对能写出真相和实感的读物也更加钟情。

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而非“最重要的原因”。

答案:A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虚构化盛行,使得真实与虚拟界限模糊,而虚拟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

B.虚构的泛滥致使虚构本身魅力大减,而“非虚构”则有“超越”社会的文学功能,给人以真实的体验。

C.非虚构作品切中时弊,关注民生,体现了作家不仅是社会报告人,而且是精神阐释者。

D.“非虚构”特长在于与生活保持某种距离,在表现现实的同时,也建构了“另一个世界”。

解析:A项,“而虚拟空间本身也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错,原文是说“日常生活颠倒过来,成为一个模仿和虚构的过程”;C项,“体现了作家不仅是社会报告人,而且是精神阐释者”无中生有,原文是说“伟大的作家不应该只是一个社会报告人,更应该是社会的精神阐释者”;D项,表述有误,根据原文可知,“非虚构”作品关注民生,切中时弊,展现了文学介入社会现实的宽宏视野,而建构“另一个世界”是优秀的作品应达到的效果。

答案: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魏文侯)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于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若脱躧【注】然,奈何其同之哉!”子击不怿而去。西攻秦,至郑而还,筑雒阴、合阳。

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任西门豹守邺,而河内称治。

魏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教寡人曰‘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李克对曰:“臣闻之,卑不谋尊,疏不谋戚。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李克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寡人之相定矣。”李克趋而出,过翟璜之家。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李克曰:“魏成子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子?西河之守,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臣何以负于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而置相‘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克对曰:‘君不察故也。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是以知魏成子之为相也。且子安得与魏成子比乎?魏成子以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之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子恶得与魏成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有删改)

【注】 躧:草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击不怿而去 怿:高兴

B.客段干木 客:以客礼相待

C.先生临事勿让 让:推让

D.璜,鄙人也 鄙:卑鄙

解析:鄙:鄙陋无知。

答案:D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礼贤”的一组是

(3分)( )

①引车避,下谒'②子击不怿而去'③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④过其闾,未尝不轼也'⑤先生临事勿让'⑥愿卒为弟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②⑤⑥

解析:②是说子击因为受到田子方的冷言相告而不高兴地离去。⑤是说魏文侯要求李克直说魏成子、翟璜两个谁更适合当丞相。⑥是说翟璜受到李克的批评后认错道歉。

答案: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魏文侯采纳了翟璜的建议,任用乐羊为帅,灭了中山国。然后让赵仓唐辅佐子击,驻守中山。

B .魏文侯以厚礼来对待贤人,每次经过段干木的家乡,他都要亲自扶着车轼来表示心中的敬意。

C.在魏文侯心中,魏成子和翟璜都有能力担任魏国的丞相一职,但究竟选谁,他拿不定主意,只好向李克询问。

D.李克对魏文侯提出了考察人才的五条标准,并就魏成子和翟璜这五个方面的表现作了对比,最后推荐了魏成子。

解析:“并就魏成子和翟璜这五个方面的表现作了对比,最后推荐了魏成子”错误。李克只是陈述了考察人才的五条标准,魏文侯听后自己比较了魏成子和翟璜的优劣之处,最终选定了魏成子。

答案:D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 ,未可图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魏君以厚礼对待贤人,国人称颂他的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对他有图谋。(关键词:礼、称、和合、图)

(2)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裕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举荐哪些人,处于困境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困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关键词:居、所亲、所与、所举、穷、贫)

参考译文:

魏文侯十七年,魏文侯攻灭中山国,派子击驻守中山国,让赵仓唐辅佐他。子击在朝歌遇见文侯的老师田子方,子击引车让路,并下车拜见。田子方却不还礼。子击就问他说:“是富贵的人待人傲慢,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田子方说:“只有贫贱的人待人傲慢罢了。诸侯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封邑。贫贱的人,行事不符合国君的心意,言谈不被国君采纳,就离开国君到楚、越去,他们的行为好像脱掉草鞋一样,这种人怎么能和富贵的人等同呢!”子击不高兴地离去了。魏文侯向西攻打秦国,到达郑邑而回,建筑雒阴城、合阳城。

魏文侯向子夏学习经学,以客礼待段干木,经过他的乡里,每次都扶着车轼表示敬意。秦国曾想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君以厚礼对待贤人,国人称颂他的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对他有图谋。”魏文侯因此获得诸侯的赞誉。

魏文侯任命西门豹防守邺,因而河内地区号称清平安定。

魏文侯对李克说:“先生曾教导我说‘家中贫困就想娶贤妻,国内混乱就想得良相’。现在选择丞相,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呢?”李克回答说:“我听说,卑贱的人不议论尊贵的人的事,关系疏远的人不议论关系亲近的人的事。我的职务在宫门以外,不敢担当这一使命。”文侯说:“先生遇事就不要推让了。”李克说:“是君王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时看他亲近哪些人,富裕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举荐哪些人,处于困境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穷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这五点就足够决定人选了,何必等待我说呢!”文侯说:“先生快回家吧,我的丞相已经选好了。”李克快步走出,顺路去翟璜家拜访。翟璜说:“刚刚听说君王召见先生询问丞相的人选,究竟选谁当丞相呢?”李克说:“魏成子当丞相。”翟璜愤怒地变脸说:“凭耳目的所闻所见,我哪一点比不上魏成子?西河的守将,是我推举的。君王在境内最担心邺,我推荐西门豹治理。君王计划讨伐中山,我推荐乐羊。中山被攻占后,找不到合适的人镇守,我推荐先生你。君王的儿子没有师傅,我推荐屈侯鲋。我什么地方比不上魏成子?”李克说:“你把我举荐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营私谋求做大官吗?国君询问设置丞相这一问题,说‘不是魏成子就是翟璜,这两个人怎么样呢?’我回答说:‘是君王不注意考察的缘故。平常看他亲近哪些人,富裕时看他结交哪些人,显贵时看他推荐哪些人,处于困境时看他不做哪些事,贫穷时看他不要哪些东西,这五点就足够决定人选了,何必等待我说呢!’由此文侯决定让魏成子当丞相。再说你怎么能与魏成子相比呢?魏成子的俸禄千钟,十分之九用在他人身上,十分之一用在家里,所以从东方招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这三个人,都被国君尊为老师。你所推荐的五个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子。你怎么能与魏成子相比呢? ”翟璜谦恭地(对他)拜了两拜,说:“我翟璜,是个鄙陋无知的人,回答得不对,愿意终身做你的学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8—9题。

岭上红梅

范成大

雾雨胭脂照松竹,江面春风一枝足。

满城桃李各嫣然,寂寞倾城在空谷。

梅花绝句之三

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8.这两首咏梅诗写梅花的角度不同,各突出了梅花的什么特征?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范诗突出了梅花报春的特征,虽然桃李嫣然时,梅花已寂寞了,但是一枝盛开的梅花,报告了春天来临的消息,唤来了春风,这就心满意足了。陆诗突出了梅花高洁坚定的气节,它过时自然会飘零,却不会乞求东君,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9.这两诗描写梅花,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艺术手法?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两首诗各抓住梅花的一个特征进行描写。范诗是赞美梅花报春的特点,陆诗是赞颂梅花崇高的气节。第(2)题,要注意审题,题目不是问两首诗 运用了什么相同的艺术手法,而是问描写梅花运用的手法,因此如果答成都运用了象征手法或托物言志的手法,就是答非所问了。

答案:两首诗描写梅花,都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范诗用“雾雨”衬托梅花开得火红耀眼,照亮了雾雨中的松竹。这又是用“松竹”来衬托,突出万绿丛中的一点红,有力地表达了“一枝足”的主旨,寓赞美之情于景物描写之中。陆诗用“雪虐风号”衬托梅花开时不畏严寒的“凛然”气概,为下面写“耻向东君更乞怜”做了铺垫,充分地表达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______。惟草木之零落兮,________。

(屈原《离骚》)

(2)老当益壮,________?穷且益坚,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

(3)且夫天地之间,________,苟非吾之所有,________。

(苏轼《赤壁赋》)

答案:(1)春与秋其代序 恐美人之迟暮 (2)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3)物各有主 虽一毫而莫取

乙 选考题

请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竹 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 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也有不善待竹子的文人,譬如杜甫先生,他有名句云:“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 万竿。”将竹给予如此恶谥,而且还要动一番手脚下决心“斩”之伐之,也是破天荒的事,杜甫为何如此憎恨“恶竹”,不得而知,但他在成都的草堂前不乏修竹若干,或许是后人代植的吧!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立,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 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上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杈的,便是母竹,不分杈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 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印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儿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里听竹,是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第二段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在我们面前展现出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

B.第三段写杜甫是一个不善待竹子的文人,作者认为杜甫成都草堂前的竹子是后人代植的。

C.作者写竹如人类,梨如人类,目的是要说明自然和人类是一样的,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

D.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其实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唐代时就被杜甫发现了。

E.有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有增广见识的说明,有启人心志的议论,有饱含感情的抒情,是一篇语言优美、内容丰富的杂文佳作。

(2)作者为什么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引用苏东坡的事例有什么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这样比较能给你一种怎样的启示?(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B项中“后人代植”只是作者的猜测,并未肯定。C项“人类应善待自然,爱护自然”不是作者的行文目的。D项中杜甫并未发现“植物都有自己的声音”。

答案:(1)A、E

(2)因为竹文化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虚心、谦虚的象征或代表的,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

(3)作者引用苏东坡的“不可居无竹”“无竹使人俗”的名言和他策竹杖的形象造型,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品德高尚、充满傲骨的古代文人形象,进一步突出了竹对于苏东坡魅力的增色作用。

(4)比较:①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然且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②蜀南竹海里的竹子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较之城市庭院里的竹子要少得多。

启示:自由远比受束缚可贵和幸福;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承受过多的关注和爱抚可能消磨人的意志,从而使人难有大的作为;不经历风雨洗礼和烈火锤炼是难以成大器的。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1)—(4)题。

文化产业离支柱产业有多远?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晓明

记者:“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那么,衡量一个新兴产业是否成为支柱性产业有没有硬杠杠?

张晓明:成为“支柱产业”的最低标准是占GDP总量5%。如果中国文化产业要在2017年成为支柱产业,就必须把在GDP中的占比约提升一倍。

记者:增幅相当大,任务相当重。

张晓明: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确有一定难 度,但并非不能。关键要开辟新思路,看到新空间,寻找新路径,激发新动力。

记者:“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具体有哪些发展空间呢?

张晓明:“十二五”时期,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这个巨大的文化消费落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近乎无限的空间。“十二五”规划中将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的高度,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这一连串战略举措最终指向了现代文化产业的高端形态。信息技术迅速普及,以全世界最快的速度创造着新型的文化业态,新型文化产业部门不断爆出超常增长的消息。不少地方执政者将眼光投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新型产业集聚区纷纷创建,大量的新型文化经济涌现在城市未来的蓝图上。未来5年将是我国对外贸易发生转型的重要时期,对外贸易结构的变化将向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等新兴服务业的方向发展。

记者:“十二五”时期,文化产业不仅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更需要突破发展的障碍,在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与创新。

张 晓明:是的。首先要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或许这将是一场观念的革命。联合国贸发会议和开发计划署牵头于2008年发布报告,提出把创意经济作为“新的发展范式”,包容了经济、文化、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是发展的主轴概念。今天,人们已经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概念的高度。

记者:您对未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有何建议?

张晓明:新一轮文化体制机制创新要构建目标模式。宏观经济转向导致的文化需求空前释放、经济结构调整对现代服务业的扩张期待、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新型业态出现,都要求文化产业有一个超常的发展,而没有重大的体制性突破将难以实现超常发展的目标。改革有成本,也有“时间窗口”。渐进式改革有保持稳定的好处,也有成本不断攀高的弊病,因此,必须在“时间窗口”关闭前果断冲关。

记者:深化改革中,如何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张晓明:文化体制改革的最重要突破就是将传统文化事业单位分为事业和产业两类,实施分类指导,创建新型体制。近10年来改革的实践说明,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并非只有两种非此即彼的机构类型,还有一系列过渡形态、中间形态。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不断创新市场主体。

记者:这些中间形态单位自主经营,但是不同于文化企业,从事公益性文化活动却不靠国家财政支持,他们所从事的活动尽管公益性程度不同,但是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在效率上往往比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更具优势。

张晓明:市场经济是一种不断发展中的资源分散配置机制,使得从事公共文化服务的机构越来越成为不需要国家财政直接供养的“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

现代文化领域正在成为“非政府”和“非营利”机构发展最快的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多种多样的市场或者半市场化的机制将会发展起来,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将会创设出来,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创新必须跟上。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文化产业摆到了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高度,但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不容乐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B.在未来的五年中,我国文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其发展仍然存在着例如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重重阻碍。

C.渐进式改革使得产业成本不断攀高,不能适应文化产业超常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应坚决抛弃。

D.中间形态单位能对由财政资助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而且其效率要高于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

E.这篇访谈中,记者直奔主题,直接发问,同时运用由浅入深的逻辑推理进行提问,不断导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语言质朴而有力。

(2)统观全篇,这篇访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晓明认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机遇有哪些?请分条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国文化产业应该怎样在思想理念和体制机制上进行新的突破创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C项,“坚决抛弃”错误。由原文可知,说话者意在强调要在关键时刻果断冲关,没有否定渐进式改革的意思。D项,“其效率要高于政府财政扶持的文化机构”说法太绝对,忽略了原文中“往往”一词的限制作用。

答案:(1)CD

(2)①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②“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及具体的发展空间(或“发展机遇”);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措施。

(3)①国民文化消费需求巨大。②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③新型文化业态超常发展。④城市新型 文化经济发展迅速。⑤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空间广阔。

(4)示例 ①把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化发展的核心概念的高度,重新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②实现重大的体制性突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③不断创新市场主体,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合适的机制和政策。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8月12日晚,人们争相目睹第26届世界大运会开幕盛况,深圳街头万人空巷,车流、人流比平日多了许多。

B.余积廉曾在电影《欢颜》、电视剧《天蚕变》等炙手可热的影视作品中担任摄影师,并导演了《决战天门》、《少林达摩》等电影,常和任达华、古天乐等明星合作。

C.参加龙舟竞赛的队员们三人成虎,奋力拼搏,展现出团结、协作、激情、奋进的精神面貌。

D.鲁迅先生不仅是“五四”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也是现代版画艺术的始作俑者。

解析: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B.炙手可热:手一挨近就感觉热,比喻气焰很盛,权势很大。此处应为“红极一时”。C.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者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此处属望文生义。D.始作俑者: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此处属望文生义。

答案:A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2012年春运将于1月8日开始至2月16日结束,为期40天。春运期间,济南火车站将重点做好学生、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旅客的售票工作。

B.关于11月10日朝韩海军舰艇在西海北方界线海域发生交火的事件,必将导致目前朝鲜半岛局势再度紧张,朝韩两国发生军事冲突的威胁持续上升。

C.财政部科研所负责人称,今年油价在现行基础上继续上升已成定局,不过上涨幅度不会太大,可能在0.5元~0.8元左右。

D.NEC通讯市场总监对记者说:“借助‘五一’劳动节晚会平台,不但NEC通讯可以向所有的中国人带去节日的祝福,同时也可以扩大品牌的影响。”

解析:B.缺主语,可删去“关于”;C.赘余,“左右”去掉;D.关联词“不但”位置错误,移到“NEC通讯”之后。

答案:A

15.按语意连贯的要求,将序号填入下列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乘船在两岸夹山的漓江上航行,最能让人感受到“桂林山水甲天下”。船舷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面对这一幅幅彩墨画,你不能不叹服诗人诗句的贴切:桂林的山啊漓江的水,情一般深啊梦一样美……

①山色虽无幽深,但青葱明丽:山石层层累累,刀劈斧削,触目是造化形成的溶洞'②江水穿峰过岩,曲曲折折,仿佛银河化为了大地上的飘带'③江峰临江陡起,谈不上海拔,但气势依然雄险;峰峦相连,蜿蜒形成一道道优美的曲线

④江面弥望中一抹抹深深的碧色,使人心醉;近处的江水却又清澈见底,荡人心胸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解析:由山写到水,由宏观写到微观。

答案:C

16.根据下面的文字,补写后面总括性的句子,每处补写部分不超过15字。(5分)

据公安部消防局提供的数据,目前我国共有高层建筑近10万幢,其中100米以上的超高层建筑1154幢。在经济基础和城市荣誉的双重作用下,一场高楼暗战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中蔓延。但是目前国内消防云梯最高也就100米,如发生火灾,除非动用直升机,否则无法开展灭火救援工作。

相关人士分析表示,高层建筑消防救援工作无法完全借助外力,更多的是需要依靠大楼内部的消防系统来解决。充分利用直升机特色架构火场的救灾指挥体系,同时弥补云梯等传统消防救援设施的不足,可大大提升整体消防力量,最大限度地降低火灾带来的人员和经济损失。如果从设计的层面考虑,可以对类似的高层建筑形成一种法律条文的约束。比如,对于未完成的建筑,必须进行消防方面的检验规定,如在外墙规定必须安装用于救火的脚手架。除此之外,消防员用的衣服要能够绝对防火。这些都是管理、法规方面的考虑,绝不仅仅是建筑问题。

因此,高层建筑消防安全工作一方面要__①__,另一方面要__②__。

答:①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对现有材料进行归纳,总结出材料的主要内容。然后根据问题的关键点去概括整合答案。本题中,抓住文本的最后一句话就可以得知文本的主要信息在第二段,而第二段是从建筑本身要求和管理、法规要求两个方面来论述的。

答案:从建筑本身的设计上考虑 从管理、法规的方面考虑

17.仿照下面的示例,另选一个意象仿写句子,要求句式与示例句式一致,修辞手法相同。(6分)

梅花,我喜欢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幽雅,喜欢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倔强,更喜欢你“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的铮铮傲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要求考生对古典诗歌有一定的积累。作答时考生首先需选取自己熟悉的并有相关诗歌积累的意象,比如竹子、兰花、菊花等,然后按照例句的形式仿写。需要注意的是,诗句本身要和它突出的精神一致,诗句的排列顺序也要合理。

答案:菊花,我喜欢你“紫菊披风散晚霞,年年霜晚赏奇葩”的风韵,喜欢你“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的坚强,更喜欢你“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的冲天豪情。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自古以来,人们以书为伴,以书为乐,以书为精神的依托。宋人尤袤对读书之乐有更形象的比喻:“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于谦在《观书》中这样说:“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古人无论是穷困潦倒之时,还是仕途顺畅之际;无论是隐居于山村,还是宦居于朝堂,都以读书为乐。然而现代人好像与书渐行渐远,在精神上少了停泊的地方。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古代的诗文来展现古人醉心于书的生活状况和精神追求,在所选古诗和提示文字中不难发现,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以书为伴”。需要注意的是,材料提到了现代人在读书上的缺失和遗憾,所以考生立意、写作时应该从思考“读书”这一古老话题的现实意义入手。如,现代人为何还需以书为伴?现代人以书为伴会怎样?现代人为何远离了书本?现代人该如何以书为伴……思考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我们站在时空的节点上,思考着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生活节奏快、信息爆炸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怎样面对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老朋友——书?

【佳作展台】

呼书为伴品人生

甄丽丽

记得温总理在一次和网民互动时说了这么一段话:“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心里充满了感动。因为,呼书为伴,何其温馨!品读人生,何其美哉!

读书,就是在读生活。生活何其美妙,我们的一生最多也只拥有了生活中属于我们自己的那一小部分:农民经历春耕秋收,商人醉心商场玄机,文人沉浸诗词歌赋,政客热衷政坛风云……而对于我们各自领域之外的世界,则如隔墙之丝竹宴乐,只闻其声,不得窥其真貌。于是,我们读书以经历不同的人生,体味生活百态。好读书者,富有生活。

书,不仅可以向我们展示百色人生,更可以帮助我们体味人生百色。一篇《白雪公主》让我们重温孩提时代的天真烂漫;一本《名人传记》帮我们剥去青年的迷惘和彷徨,使我们立志奋发。当我们年老时,还可以捧一卷哲理散文,反刍人生之旅,细品悠悠岁月。

书中包罗万象,妙用无穷。

好书如智者,可指点人生。当你因失败而灰心绝望时,书会告诉你,真正的英雄,不是永不失败,而是能屡败屡战;当你困惑于人情冷漠、世态无常时,书会对你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当你戴着一副精致的面具逢迎于权贵之间,作态于百姓之上时,书会警告你,你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某些人,也能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的人,但你不能在所有的时间里欺骗所有的人。

书中有直友,可坦诚相见,倾心以慰。你懈怠,王世贞会对你说“百年那得更百年,今日还须爱今日”;你孤独,高适会对你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你失意,李白会对你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书中有人生,人生又何尝不是一部大书。善读书者,眼中无一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读书者善于生活。

面对精彩人生,何妨呼书为伴,相偕上路,可纵览人生百态,品味百态人生;可尽得智者指点,直友劝慰。呼书为伴品人生,自可读出自我,读懂生活,品出人生真谛!

【名师点评】 是一篇考场佳作。题目简洁而富有文采,直指文章的意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开篇引用温总理的话,一方面提出的观点,另一方面也链接现实,从侧面展现现代人读书生活的缺失。“呼书为伴,何其温馨!品读人生,何其美哉!”直接点题,彰显中心。接下来,作者从“读书品味生活”“读书妙用无穷”两个方面展现了以书为伴的无穷魅力。另外,引经据典,句式整散结合,颇具文采。




上一篇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