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佚名 来源于:家长学院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 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旮旯(gā) 葳蕤(ruí) 扎小辫(z ā) 呱(ɡū)呱坠地
B.昵称(nì) 偏裨(pí) 好莱坞(wù) 一鳞半爪(zhǎo)
C.嬗变(shàn) 溃脓(kuì) 一撮毛(zuǒ) 扞格不入(hàn)
D.沙碛(jì) 阆苑(làng) 保俶塔(shū) 燕颔虎颈(hàn)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宁波藉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故乡的两所高中母校分别考虑在校园内树立铜像和设立陈列室、以激励后辈学子传承她的科学精神。
B、明末清初牙雕“题扇”仕女,略显头大于身,明显受到明万历时期板画的影响,身材过度修长而显现出大头仕女,彰显出明代工艺的特征。
C、这部经济学家的皇皇巨著结构严谨,前后贯串,推理严密,数据翔实,提示了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着的经济规律和生活法则。
D、有人说,乡愁是孩童时牵牛吃草的一脉青山,是夏日供我们嬉闹的一方绿水,是夕阳里炊烟袅袅的一片屋瓦,是灶头上飘来的阵阵菜香,亦或是萦绕在心头关于故乡那些说不出的愁思。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 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潜规则”“宅”““北漂”等词语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相对于发明这些新词的网络媒体或公众,词典的解释更完善,使用也更规范。
B、今日中国人,不再视竞争如敌对,视落后如失败,视空手而归如羞辱,因为他们相信,一个强大国家的内涵无需用金牌奠基,一个洋溢人性光辉的民族也具魅力。
C、14名香港保钓人士乘坐“启丰二号”,披肝沥胆,冲破日方阻挠,其中7人成功登上钓 鱼岛,竖起国旗并唱国歌宣誓主权。
D.企业的发展不能只靠拿云捉月的管理者或依赖于源源不断的外来资本,唯有遵循企业和市场发展规律进行内涵式发展才是正道。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因各种原因不能归家的年轻人选择在网上点燃蜡烛遥寄哀思,被评为引导大众文明低碳祭扫的有力行动,而几乎与其同时出现的“代人扫墓”业务则遭到痛批。
B、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建筑的毁坏是致命的,有些地方的传统建筑几乎被破坏殆尽,其承载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就此失落。
C、温州正在进行的金融改革,不是仅仅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而进行的改革,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很广,所以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来。
D.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要开展多种形式的纪念活动,目的是牢记这一惨痛的历史。
5、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作为本则消息的结束语填在空格里。(3分)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科学家认为分子的气味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然而,以香水为例,在香水分子被制造出来之前,人们往往不能判断其气味,而必须在成千上万个 结构相同的分子中来选择正确的气味,而这正表明分子结构决定分子气味的理论存在漏洞。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一项最新的研究实验中,研究人员在纳米级上对分子振动做出改变,即用更重的氢同位素重氢来替换了麝香分子中的氢原子,在其分子结构不发生改变的情况下改变分子的振动模式。实验的结果让人吃惊:麝香发出了和原来不一样的气味,这也意味着人们的嗅觉能够感应到纳米级的分子振动。这个实验证明:
6、分析下面表格内容,回答相应问题。(5分)
年龄 美国 中国
9-24个月 自己扔尿布 认字
2-3岁 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 背唐诗
3-6岁 铺床、摆餐具、擦桌子、收拾房间 各种艺术能力培训
6-12岁 做简单的饭、清理洗手间、使用洗衣机 做作业,艺术培训
13岁以上 换灯泡、做饭、洗衣、修剪草坪 做作业,艺术培训
(1)美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分)
(2)中国家长认为,孩子应该 (1分)
(3)你认可哪种教育方式?理由是 (3分)
7.阅读以下图文材料,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此校徽并写出其内涵。(4分)
创立于1898年的北京大学初名京师大学堂,1912年更名为“国立北京大学”。1916年12月,著名教育家、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自由思想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推动了北大的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使北大成为传播新文化的重要阵地。
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大并没有校徽这一新生事物,亦即没有专属自己的旌旗标识。蔡元培上任后的第二年,即1917年,即出面请鲁迅设计北大校徽。图示如下。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
酒可以激发诗人的灵感,诗人也可以借酒浇胸中的块垒,所以唐人有“斗酒诗百篇”和“乞酒缓愁肠”之说。由于诗人与酒的关系极为密切,唐代诗歌中不 但写到了酒,还写到了酒价。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一诗中写道:“街头酒价常苦贵,方外酒徒稀醉眠。速宜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杜甫诗歌对酒价的叙述,成了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
以为然者不乏其人。宋代刘颁《中山诗话》写道:“真宗问近臣:‘唐酒价几何?’莫能对。丁晋公独曰:‘斗直三百。’上问何以知之,曰:‘臣观杜甫诗:速须相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宋代陈岩肖《庚溪诗话》也认为:“少陵诗非特纪事,至于都邑所出,土地所生,物之有无贵贱,亦时见于吟咏。如云:‘急须相就饮一斗,恰有青铜三百钱。’”
不以为然者认为,杜甫诗中所谓的“三百青铜钱”之说,来自前人的典故。北齐卢思道曾说过“长安酒钱,斗价三百”,所以王嗣奭在《杜臆》中指出,杜甫诗歌中“‘酒价苦贵’乃实语,‘三百青钱’,不过袭用成语耳”。
那么唐代酒价究竟是多少呢?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建中三年,复禁民酤,以佐军费,置肆酿酒,斛收直三千。”在古代容量单位中,一斛等于十斗,“斛直三千”也就是“斗直三百”。这样看来,似乎杜甫诗歌确实反映了现实生活,无愧于“诗史”的赞誉。但需要说明的是,“建中”是唐德宗的年号,这与杜甫生活的时代相距几十年了,所以不能以此作为坐实杜诗对于唐代酒价叙述的依据。
唐代写到酒价的绝不只有杜甫,许多诗人都在诗中写到了酒价问题。如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王维“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崔国辅“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白居易“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陆龟蒙“若得奉君饮,十千沽一斗”。这些诗人虽然分布于盛唐、中唐和晚唐各个时期,但他们的诗歌却普遍地说到唐代的酒价乃每斗十千钱。
那么,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为何如此之大呢? 也许有读者认为,李白、王维等人所说的乃是美酒的价格。这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十千沽一斗”之说也有其渊源。曹植在《名都篇》中曾经写道:“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尽管“他人所道,我则引避”,但曹植才高八斗,其于文章,“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因此他的叙述便成为一种难以撼动的范式。唐代诗人受曹植的影响,不排除在诗歌中对这一典则的普遍追摹和袭用。
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了不少误读,初看是诗人的意图意义和读者的解释意义之间出现了龃龉,其实深层次的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王夫之曾幽默地讥诮这种诗史不分的情况说:“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邪?”在王夫之看来,诗歌与历史差别很大,历史要求具有实录精神,而诗歌则不然,“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
(选自《 光明日报 》,有删改)
8. 下列关于杜甫诗歌中酒价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在《逼侧行赠毕四曜》提到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在后世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B. 宋代的刘颁和陈岩肖都认为,杜甫所说的三百钱一斗酒的说法是真实可信的。
C. 王嗣奭不认可杜甫在诗中所说的唐代那时的酒价,但他也承认,那时酒价确实比较贵。
D. 杜甫诗歌中酒价的叙述似乎可以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得到印证,但因年代相隔较长,也不能完全采信。
9.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唐朝时一斗酒曾卖三百钱是可信的,不能因为有人对杜甫的叙述不以为然就否认这一点。
B. 杜甫和李白等人对于酒价的叙述差异巨大,这也可能是因为他们各自饮的酒品质不同。
C. 李白、王维等人对于美酒价格的叙述,深受曹植影响,是对曹植叙述范式的追摹和袭用。
D. 诗歌不能等同于历史,因此把诗歌描述的内容当成是历史事实来解读是不适宜的。
10. 作者认为,唐代诗歌中的酒价问题引起误读的深层次原因在于读者以诗为史,它 的依据是什么?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0分)
母亲的《锁麟囊》
王虹莲
读完了博士,又从国外镀了金,她却没有很好的前程,在公司里受到排挤。
她整夜失眠,甚至,与这个世界说再见一直是她心里的念头。
如果不是念着母亲,她真的就去了。母亲抚养她实在是不容易——母亲那时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她上学,她读到博士,是母亲一分钱一分钱供出来的,她想给母亲一个最好的回报,但是……
母亲文化不高,喜欢听单田芳的评书,粗重沙哑的声音几乎天天想起。那却是她不喜欢的,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她宁愿一个人选择沉默地呆着。一天黄昏,她还是一个人发呆,看着外面的天空,暮色沉沉,好象要下雨了。她就突然又听到了单田芳的评书,在这寂静的黄昏里,那评书显得更沙哑吵闹。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
声音马上就没有了,以后几天的黄昏也是沉静的, 死了一样的沉静。她反而又觉得太安静了。她想,真的太没有意思了。
又一个黄昏。她听到外面有人唱京剧。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很婉转婀娜的调子,那戏词更吸引了她: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享定 ,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只落得旧衣破裙。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
她呆住,这么有禅意的戏词,真是美丽得不像样子,她随便对母亲说了一句:“这京剧唱得可真好。”但她知道,母亲并不能懂得。
第二天,那个女人的声音又响起来,她伸出头去,看到一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微胖,在那里认真的唱着,而且还穿着戏衣,甩着水袖,还是那段。她站在楼上,看呆了。
母亲过来说:“是《锁麟囊》,传统的程派戏,程砚秋先生的,是知识分子的流派,周总理也喜欢呢。”她惊讶地回过头去看着母亲。
程派的调子,倒蛮符合她的心境。那天晚上,她睡得很好。
后来,她几乎都能听到这个女人在楼下唱戏,总是程派,幽咽婉转,婀娜悠扬,非常让人喜欢。是那种禅意的喜欢。
“她活得多好啊!”她对母亲说。
母亲说:“你以为她很快乐吧,其实,她下了岗,丈夫前年出车祸死了,儿子还有痴呆症。你看,人家都活得这么快乐。”母亲没有指责她的意思,但她觉得真是让母亲跟着自己受了很多苦。
她居然也喜欢了京剧,喜欢了程派,她出去买了好多光盘,都是京剧程派的——程砚秋、李世济、张火丁……家里终于又出了动静,而且,有一天她说:“妈,您接着听单田芳吧,我觉得他说得蛮好的。”
日子就这样慢慢过来的了。
她休息了半年之后换了公司,有了新职位,开着自己的车,车里放着她最喜欢的京剧,她正准备做五月的新娘……她觉得所有的日子都甜美芬芳。
她想,她得感谢楼下那个女人。
女人不是常常来楼下唱戏了,有一天她休息,女人又来了。她出去买了一大束香水百合,然后来到楼下找那个女人。
她讲了半年来的经历,然后说:“大姐,谢谢您的京剧,是您那段《锁麟囊》救了我。”
女人笑了:“别谢我,谢您的母亲吧。”“母亲?”她疑惑了。
“我本 来只是心烦的时候偶尔来唱唱,你的母亲找到我家里,问我唱的是什么,还请我再去唱……”
11、小说主人公“她”的情绪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3分)
12、《锁麟囊》是楼下的女人唱的,为什么小说却以“母亲的《锁麟囊》”为题?(3分)
13、为什么小说最后才通过女人之口,交待母亲的一些做法?(4分)
14、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画线句子进行赏析。(5分)
15、小说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5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19分)
刑赏论
[宋]曾 巩
《书》记皋陶①之说曰:“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释者曰:“刑疑附轻,赏疑从重,忠厚之至也!”夫有大罪者,其刑薄则不必当罪;有细功者,其赏厚则不必当功。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
夫圣人之治也,自闺门、乡党至于朝廷皆有教,以率天下之善,则有罪者易以寡也;自小者、近者至于远大皆有法,以成天下之务,则有功者易以众也。以圣神渊懿之德而为君于上,以道德修明之士而为其公卿百官于下,以上下交修而尽天下之谋虑,以公听并观而尽天下之情伪。当是之时,人之有罪与功也,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核其虚实以审其情,然后告之于朝而加其罚、出其赏焉,则其于得失岂有不尽也哉?然及其罪丽②于罚、功丽于赏之可以疑也,以其君臣之材非不足于天下之智,以其谋虑非不通于天下之理,以其观听非不周于天下之故,以其有司非不尽于天下之明也。然有其智而不敢以为果有其通,与周与明而不敢以为察也。必曰罪疑矣而过刑,则无罪者不必免也;功疑矣而失赏,则有功者不必酬也。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
夫先之以成教以率之矣,及其有罪也,而加恕如此焉;先之以成法以导之矣,及其不功也,而加隆如此焉。可谓尽其心以爱人,尽其道以待物矣,非忠厚之至则能然乎?皋陶以是称舜,舜以是治其天下。故刑不必察察③当其罪;赏不必予予当其功,而天下化其忠,服其厚焉。故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好生之德洽于民心。”言圣人之德至于民者,不在乎其他也。
及周之治,亦为三宥三赦④之法,不敢果其疑,而至其政之成也,则忠厚之教行于牛羊而及于草木。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选自《曾巩集》)
【注】①皋陶(gāo yáo):舜帝时的一位贤臣,曾经被舜任命为掌管刑法的“理官”。②丽:施加。③察察:明辨,清楚。④三宥三赦:《周礼》中规定,一宥不识,二宥过失,三宥遗忘;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愚蠢。
16.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刑薄则不必当罪 当:相当,与……相称
B.为有司者推其本末以考其迹 本末:主次,轻重
C.则有功者不必酬也 酬:酬报,赏赐
D.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不经:不合常法
1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以率天下之善 ②及其所之既倦
B.①则有功者易以众也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①及其不功也,而加恕如此焉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①尽其道以待物矣 ②木欣欣以向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圣人之治,教化先行,主张立教以化善,立法以成务,让百姓知所遵行;同时也强调君主与士人相互配合的重要性。
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有罪则加恕之,有功则加隆之,尽量秉持忠厚之道,这是明君贤臣治理天下要遵行的准则。
C.“刑赏忠厚之至”超越了赏罚公平的的原则,是圣人之德施及百姓的具体表现,体现了 儒家“爱人”和“民本”的思想。
D.论点清晰,论据简约,论证由大及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结构上照应绵密;语言冷静客观,有醇厚、质朴和稳重之美。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然所以为忠厚之至者,何以论之?(3分)
②于是其刑之也,宁薄而不敢使之过;其赏之也,宁厚而不敢使之失。(4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②挼(ruó):揉搓。
21.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 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 , ”句的注释。(2分)
22.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5分)
寿之志三国也,纪魏而传吴、蜀。夫三国鼎立称帝,魏之不能有吴、蜀,犹吴、蜀之不能有魏也。寿独以帝当魏而以臣视吴、蜀,吴、蜀于魏何有而然哉?此寿之失也。噫!固讥迁失,而固亦未为得;晔讥固失,而晔益甚,至寿复尔。史之才诚难矣!后之史宜以是为鉴,无徒讥之也。 (节选自苏洵《史论》)
23、除了司马迁、班固,请写出文段中提及的另外两位史学家的姓名。(2分 )
24. 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苏洵的史评结论。(3分)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连峰去天不盈尺, 。 ,砯崖转石万壑雷。(李白 《蜀道难》)
(2)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骄赤壁怀古》)
(3)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考之行事, 。(司马迁《报任安书》)
(4)驾一叶之扁舟, 。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 《赤壁赋》)
(5) ,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李贺《李凭箜篌引》)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里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当小王子发现自己钟爱的那朵举世无双的小花,只不过是地球上随处可见的平常玫瑰时,他伤心地 哭了。这时,狐狸劝解他:“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实质性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许多,所以她才如此重要。”小王子最终意识到:“因为她是我放在花罩中的,因为她是我用屏风保护起来的,因为她身上的毛虫是我除灭的,因为我倾听过她的艾怨和自诩,甚至有时我聆听着她的沉默,因为她是我的玫瑰。”
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B (旮旯lā溃脓huì沙碛qì)
2、C (树立-竖立 板画-版画 亦或-抑或)
3、D(A应用完备B根据语境应该用“更”C望文生义。披:披露;沥:往下滴。比喻开诚相见,也形容极尽忠诚。)
4.A
5、分子气味受其振动模式影响,由其结构决定说法不准确。
6、(1)从小就参与家务劳动或者从小就培养生活自理能力。(1分,意思对即可)
(2)更专注于学业和各种艺术培训,基本上不需要做家务。(1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认可美国的教育方式,因为美国的教育方式更注重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而这些能力是一个人学会生存的基础,有利于培养未成年人的独立性和责任心。(3分,理由有两条,且言之成理即可。如果理由只有一条,得2分)
7.①其图案由两个同心圆组成,外环有其建校年代,显示其历史渊源,英文校名体现现代性。②以篆体的“北大”二字构成一个圆形,下面的“大”字像一个人,上面的“北”字又像两个人,这样就构成了“三人成众”的意象。③又有如一人而背负二人之象,给人以“北大人肩负重任”的想象。④校徽突出一个办学理念,即大学要“以人为本”。⑤也有人说,上面的是学生,下面的是老师,教师就是要甘为人梯;学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是要青出于蓝胜于蓝。【写出3点即给满分】
8. B(在刘颁的记载中,“三百钱一斗酒”是丁晋公的看法,不能因此就说刘颁也执此观点)
9. C (说法绝对,原文是“不排除”,表示推测)
10.(3分)①唐代诗歌中的酒价用语袭用前人,并 非实指;②史书记载时间与杜甫时代相距甚远,不足为据;③王夫之认为诗歌不具有实录精神,唐代诗歌中的酒价用语并非记实。(每点1分)
11、 ①《锁麟囊》调子婉转,戏词富有禅意。② 楼下女人凄惨经历的对她的影响。
③ 母亲对女儿深深地爱与细心地呵护(母亲精心的安排)。
12、楼下的女人本来只是偶尔唱唱;在母亲的请求下才天天来唱的;以此为题,更能突出小说的主旨,即母亲对女儿的深深的爱。(每点1分,共3分)
13、小说是站在“她”的角度叙述的,这样安排符合“她”的认知过程。这种倒叙(也可答补叙)的写法,既照应上文,又使文章富有变化,行文有波澜,更好地突出了母亲的爱。(4分,答出一点即可给2分)
14、语言描写:“她歇斯底里地嚷了一句:‘你能不能不听这种东西!’”形象地表现主人公内
心的抑郁、烦躁等心情。
环境渲染:“暮色沉沉,好像要下雨了”形象地表现她心情的压抑、失落、绝望等;
心理描写:“她觉得那是下里巴人的东西”)形象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烦躁、痛苦等。
(每点2分,共5分,意思对即可)
15、小说塑造了一个为了女儿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深爱女儿的母亲的形象。她文化不高,坚强 无私,没有工作,一个人糊火柴盒供女儿上学,读博。但对女儿体贴入微,想尽办法开导女儿,女儿不喜欢评书,她就不再听了,女儿喜欢听《锁麟囊》,她请人天天唱,还用唱戏女人的经历开导女儿,她用爱救了女儿。(共5分,意思对即可)
16.B(本末:原委,始末)
17.C(C.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可不译。A.之:结构助词,的/动词,往,引申为“到达,得到”。B.也:语气助词,表肯定语气/语气助词,表句中停顿。D.以:连词,而来,表目的/连词,而,表修饰)
18.B(“在一切赏罚的执行上都要宽待百姓”错,文中是指在对功、罪的看法有“疑”时,不能妄下判断,要秉行“忠厚”原则)
19.汉文亦推是意以薄刑/而其流也/风俗亦归厚焉/盖其行之有深浅/而其见效有小大也/如此/《书》之意岂虚云乎哉 共3分。每错断、漏断1处扣0.5分,扣完为止。
20.①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②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评分标准:①共3分。所以(为什么,……的原因)、至(极点,最高表现)、何以(用什么),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②共4分。于是(因此),刑(处罚),宁(宁可),薄、厚(轻、重),各1分;语句不通顺扣1分。
《刑赏论》参考译文:
《尚书》中记载皋陶的说法:“罪行轻重有可疑时,宁可从轻处置;功劳大小有可疑时,宁可从重奖赏。”解释的人(指孔安国)说:处罚有可疑时要从轻处罚,奖赏有可疑时要从重奖赏,这是赏罚忠厚的到极点啊!(但是)那些犯了大罪的人,如果处罚轻就不一定能与罪行相抵;那些功劳小的人,如果奖赏重就不一定能与功劳相称。然而为什么还要做到赏罚忠厚到极点,用什么来解释它呢?
圣人治理天下,从家庭、乡里到朝廷都有教化,来带领天下的善行,那么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从小事、身边的事以至国家大事都有法度,来完成天下的事业,那么立功的人就会增多。在上用圣神深邃美好的德行来做君主,在下用道德整饬清明的士人做公卿百官,君臣相互匡助来想尽天下的谋虑,通过多方面听取意见和观察事物来辨明天下事情的真假。在那个时候,人们有罪行和功劳时,官吏通过推究事情的原委来考察它的经过,通过核查事情的虚实来详知它的实情,然后把它禀告朝廷,加以惩罚、给予奖赏,那么对于功劳和过失还会有遗漏吗?然而当犯罪而加以惩罚,有功而加以奖赏时存在疑惑,凭借君臣的才能不是不足以拥有天下的智慧,凭借他们的谋虑不是不能通晓天下的道理,凭借他们的见闻不是不周知天下的故事,凭借他们官吏不是不能弄清天下的事情。然而拥有智慧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了解,能够详尽清楚地了解却不敢认为已经真正的洞察。一定会说,罪行有可疑而滥用刑罚,那么没有罪的人不一定能免于惩罚;功劳有可疑而没有奖赏,那么有功劳的人就不一定能得到酬报。因此,处罚的时候,宁可从轻处罚而不能处罚过重;奖赏的时候,宁可从重奖赏而不能错失奖赏。
古时施行教化来带领百姓,当他们有罪的时候,像这样宽恕他们;古时制定法度来引导百姓,当他们没有功劳的时候,像这样给以厚赏。可以说是尽力行善去爱护他们,尽力行道去接纳外物,不是忠厚到极点能这样吗?皋陶因此被舜称道,舜因此治理好天下。所以惩罚不一定要明察他的罪行;奖赏不一定要厚赏他的功劳,天下的百姓已经被他的忠心所教化,被他的仁厚所折服了。所以说:“与其错杀没有罪过的人,宁可犯不合常法的过失,不事杀戮的德行与民心相合。”圣人的品德施于百姓,不在于其他(而在于忠厚)啊。
到了周朝统治的时候,也制定了三宥三赦的法令,不敢决断有怀疑的事情,等到国家治理成功了,则忠直仁厚的教化推行到牛羊甚至草木。汉文帝也推行这一主张来减轻刑罚,随着它的推广,民风也回归仁厚了。推行的力度有轻重,而它的成效有大小,像这样的话,《尚书》中的观点难道是没有根据的吗?
21. 答案:咏梅(梅花)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22. 答案:采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2分,能分析出早年赏梅和晚年赏梅的不同即使2分),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
或:运用了反衬的手法(1分),以昔衬今,以少女赏梅时的欢快闲适衬托晚年赏梅时的落寞孤寂(2分),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2分)(或答“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也可给分)。
【评分标准】答出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准确4分。
23、范晔、陈寿
24、前辈史家各有失误,完美的修史人才很难得;后代史家应以前人教训为鉴,不要只停留在批判指责的程度。
25(1)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
多情应笑我 一尊还酹江月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举匏尊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上一篇: 2017年全国新课标卷Ⅰ高考语文试题解答
下一篇: 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